近来对语言越发的感到微妙,
彷佛脑细胞对这一块特别敏锐。
语言用之表达,利于沟通。
当发现自己的方言与外语有直接的联系时,
更是共鸣不已。。
虽说其是外语,
可其乃深受中国历史及汉语影响的一种方言。
那是从发音、含义到运用词汇方面的相似,
有些几乎接近于百分之九十。
这可要追朔自汉朝,乃至宋、明、清与高丽国的渊源关系,
从政治、文化与经济等方面入手最恰当。
在余秋雨《眼里的中国文化》一书中,
略谈到清朝时康熙皇帝早在一六八四年就开放海禁,
在南方的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等四个海关欢迎外商贸易,
而到了乾隆执政时只允许外商在广州贸易。
广州--此乃祖籍所在地。
韩商来到此地经商,
或多或少受到了广东话及客家话的影响下,
故语言相似度如此高。(纯属推测)
不仅我惊叹它们的相似度,
就连学生们听后也把口张得大大的,
然后连忙问道,“为何这么像”?
莞尔后,还是向他们解释了以上的推测。
他们的神情是多么的可爱,
那种惊喜不已的样子总能让我开怀大笑。
有一些年长学生的感受也不逊于我,
朝鲜政府在他们的读书时代让他们学习天字文,
以补韩语在用词方面的不足,
天子文,名字取得真玄,
让我突然想起“无名天书”。
天字文就是规定得学习一千个以上的汉字,
然后上考场考试的一种教育制度。
处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及分享语言、方言、外语的微妙之处,
异常感动。